近日,國家統計局發布了8月我國汽車產量數據。隨著前8個月各省市汽車產量數據的變化,第一汽車大省的競爭也更加激烈。
前三季度,安徽超越廣東坐上汽車產量第一的“寶座”,然而,究竟誰能成為今年的第一汽車大省,還賴各主要車企在四季度的發展。
1-8月安徽汽車產量居首
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25年前個8月,全國汽車產量突破2082萬輛,同比增長10.5%。其中,安徽以206萬輛領跑,廣東、重慶分別以177.69萬輛和165.90萬輛緊隨其后,分列二、三位,各省汽車產量排名也出現了一些變化。
過去十來年,廣東省憑借當地經濟實力的支撐和完善的汽車工業基礎,一直引領著全國的汽車生產,但隨著汽車產業趨勢發展變化,尤其是新能源汽車行業企業間的競爭格局不斷變化,廣東的汽車產量第一大省地位受到沖擊,在今年5月就被安徽反超。
事實上,安徽汽車產量的快速增長,在2024年就已經有所體現。2024年,安徽以262.03萬輛的產量排名全國第二,只是當年的產量距離位于第一位的廣東(570.74萬輛)還有很大差距。隨著以奇瑞汽車為代表的安徽本土企業產銷量的快速增長和廣東一些合資車企為代表的傳統車企產銷量的大幅下滑,今年5月,安徽的汽車產量超過了廣東,此后,安徽不斷發力,保持著領先的地位。
需要注意的是,第一汽車大省排名變化,與國家統計局的統計方式調整有很大關系,由“企業法人所在地”改為“生產地統計”的統計方式的改變,將比亞迪等車企在安徽生產的車輛,由計入廣東產量變更為計入安徽產量,自然推動了安徽排位的上升,這也是上海、湖南等省市汽車產量出現較大變化的主要原因。
主要車企發展
決定汽車第一大省之爭
本質上,汽車第一大省的競爭,高度依賴本地大型車企的發展,尤其是隨著新能源汽車滲透率的快速提升,在新能源汽車發展較快的車企必然會推動本省汽車工業的發展。
以過去幾年的陜西省為例,憑借比亞迪新能源汽車產量的快速提升,陜西省的汽車產量呈現快速發展的態勢。2024年,陜西汽車產量達到175.35萬輛,排在全國第七的位置。今年1-8月,陜西省的汽車產量達到120.16萬輛,仍排在第七位,在排名上表現出很好的穩定性。
綜觀今年的發展,剛剛在港股IPO的奇瑞汽車可謂發展最快的企業之一。今年1-8月,奇瑞集團累計銷售汽車172.7萬輛,同比增長14.5%。作為安徽本地車企,奇瑞的大部分汽車都產自安徽,自然會增加安徽汽車的產量。再加上產銷量快速增長的蔚來在安徽產能的快速發展,加之比亞迪等車企在安徽本地的產能,安徽有很大潛力競爭2025年汽車大省桂冠。
隨著廣汽集團旗下幾個主要合資企業、包括埃安產銷量的下滑,廣東在今年前幾個月的汽車產量有所下降,失去了第一的位置。但多年的汽車產量第一大省仍不容小覷,再加上比亞迪產銷量的快速發展、東風日產等合資企業電動化轉型的加速推進,也將為廣東競爭汽車第一大省保留競爭力。
除了安徽、廣東之爭,憑借長安、賽力斯等企業的快速發展,重慶的汽車產量也在快速增長,超越山東,從1-5月的第4位,躍升至目前的第3位。尤其是升級為獨立央企的長安汽車集團,正在加快向世界一流汽車品牌目標邁進。1-8月,長安汽車累計產量為161.86萬輛。其中,新能源汽車累計產量達到62萬輛,同比增長56.92%。重慶同樣是長安汽車集團的主要生產地,在其牽引下,重慶已形成19家整車企業、1200家零部件企業的全產業鏈體系。再加上產量快速增長的賽力斯,重慶也有競爭汽車第一大省的一爭之力。
四季度發展還看新能源汽車
從當前我國汽車產業發展的趨勢判斷,新能源汽車的滲透率有望在今年突破50%,新能源汽車也將成為汽車第一大省競爭的勝負手。
廣東之所以在今年前幾個月丟掉冠軍,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眾多合資車企在新能源汽車的快速發展中未能及時轉型,近兩年產量急速下滑,而安徽的主要車企,新能源汽車方面實現快速發展。展望四季度,在汽車行業總體穩定向好的大趨勢下,誰能在新能源汽車市場快速發展中保持競爭優勢,誰就有可能成為今年的汽車第一大省。
包括在1-8月排在第5-8位的江蘇、浙江、陜西和上海等省市,當地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也將決定這些省市今年的最終排名。
以去年排在第6位的上海(180.75萬輛)為例,其在今年1-8月的產量僅為106.62萬輛,排名下滑至第8位,除統計方式調整因素外,這一變化也與上汽集團旗下合資品牌產量下降有很大關系。不過,以上汽大眾為代表的合資車企正在加快新能源汽車轉型,并在市場端見到一定起色。同時,特斯拉、上汽乘用車等企業的新能源汽車產量也保持著穩定的向上發展態勢。
相信在四季度的沖刺階段,隨著傳統車企新能源汽車轉型成果的逐步顯現和新能源車企產銷量的持續上升,相關省份的汽車生產排名也會發生變化。
來源:中國汽車報